杨循

来源: 时间:2019-08-03 10:21:16

99240549_1.png

1955年3月生于四川乐山五通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院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人物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政协书画院人物专委会委员,淘艺商城签约艺术家,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四川当代国画院副院长,嘉州画院副院长,四川省工笔画学会理事,乐山工笔画学会会长。作品十余次入选全国美展,曾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第二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铜奖″,第六次中国美协会精品展"优秀奖″。


结缘伯乐 师生情谊延续四十载

乐山乃四川的上善之地,这里丹壑争流,青峰杂起,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自古以来就涌现出大批文人雅士。而作为杨循家乡的五通桥,则是乐山的一颗明珠,依山傍水、榕荫披覆的五通桥经常会出现在他的山水画之中,就像他所言,“这是一份浓到化不开的家乡情结。”

杨循从小就喜欢在本子上涂鸦取乐,他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临摹连环画。读初中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叫杨永福的年轻画家,从此他开始接受了正规的美术教育。谈起那位当时还很年轻的杨老师,杨循言语间满是感激,他认为,杨永福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如今,杨永福是四川省水彩画研究会会长,两人至今还保持着相当亲密的关系。

初试锋芒 小县城“一展成名”

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杨循响应国家号召去犍为下乡当知青,在那里,他的绘画才艺得到了长足发展。当时杨循参加了当地的一个书画展,他参展的一幅四尺国画名为《山寨新貌》。


至今他都对当时的展览情况记忆犹新,"我的画取材于插队区乡马庙古镇,长长的石阶上,半山悬崖边一排排吊脚楼,古朴险峻很美很入画,我用在老师那里刚领悟的一点点笔墨表现技法,大胆下笔完成了这件处女作,文化馆老师见我这么年轻,将我的作品挂在正中,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励,从此艺术的种子深深的播下,几十年笔耕不辍上下求索从不懈怠。”

画艺精进 “以形写神”载誉艺坛

作为一位个人修养很高的画家,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展,获奖无数,也引起艺术圈同行的赞誉,其原因他的作品并不是就事论事,而往往蕴含着更深的蕴意。

 

杨循说:“我现在创作的主题不光有彝族风情,还有工笔山水以及古典人物,很多人说我不够‘专一’,是在用三条腿走路,可我不以为然,我现在是尽情享受艺术带给我的快乐和自由,现在这个阶段是想画啥就画啥,等玩够了之后我会对创作进行下一阶段的变法。”

人文关照 立于传统与现实之间

杨循酷爱对周遭的普罗大众进行写生,这是他积累创作素材的重要方式,就像他所言:“一本本厚厚的速写本,一叠叠影像都有记录,我发现生活本身就结构了许多纵横交错、色彩斑斓的形式美,积蓄着许多深邃的内涵。”

他也喜欢用写意笔法描绘古代人物,他的《怀素书蕉》和《米颠拜石》禅意十足,让观者内心充满恬静。他说:“我们身处于个性张扬,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时代,画家应该游走在传统积淀和现代精神之间,中国美学中,对散淡和闲适-直是很多文人心中至高无尚的追求。

在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以古旧典雅的文人环境中反衬现代文明,也是当代文化的-种呈现。重温历史经典,反映出民族文化特征,显现出民族审美意识;古典写意人物便是我作为力图表现古典美的完整含义所取的主要命题,这是我延续传统人物画的最好诠释。”

(文章内容节选自:《杨循:艺途行,吟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