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华

来源: 时间:2019-03-24 19:56:42

10.jpg

高小华,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1955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1978年创作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震惊中外画坛,颠覆既往教化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反思文革、批判现实而成为颇具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1981年,再以大手笔创作巨幅油画《赶火车》,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再现国情民生,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上世纪末,该画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人物简介

高小华,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1955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1978年创作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震惊中外画坛,颠覆既往教化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反思文革、批判现实而成为颇具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1981年,再以大手笔创作巨幅油画《赶火车》,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再现国情民生,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上世纪末,该画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21世纪伊始,不断挑战自我与绘画极限,涉足“超级油画”;完成数幅震撼心魄的全景历史图卷;2016年,完成魔幻巨作《周易·占筮》,以视觉艺术诠释千年中华哲学思想。

曾先后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和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




艺术年表

高小华,男(1955—)出生于南京,画家,教授。

自幼爱画,因父母为军医,从小随其迁移,辗转南北;文革伊始,亲历目睹蜀渝惨烈“武斗”; 双亲遭殃,而成“狗崽子”被迫辍学流放农村。水深火热中激发自我奋斗;15岁当兵,自习绘画,改变命运:先后成为部队电影放映员、军队报社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1972年至1975年创作了大量的插图、组画,套色版画《野营路上》,水粉画《数九练千枪》(与刘柏荣合作)两度入选全国、全军美术展览。小小少年已是颇有名气的“军旅画家”。高小华勤奋努力,自学成才,在艺术领域成就斐然。

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

1978年,入校半年,就创作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震惊中外艺坛,颠覆既往教化模式,以反思文革、批判现实而成为颇具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1979年,油画《为什么》和《我爱油田》同时入选全国美展、双获银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轰动全国: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生,一举拿下全国美展两项大奖,史无前例!

1981年,再以大手笔创作巨幅油画《赶火车》,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再现国情民生,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 上世纪末,该画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1982年,毕业留校执教。

1983年,赴凉山彝族地区,创作出一批粗放凝重且令人难忘的《布拖人》组画。

1984年,以突出的创作成就,被调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1986年,辞职赴美国留学。

2000年,海归回国,从事艺术教育,先后受聘为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并特邀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

2001-2012年,不断挑战自我与绘画极限,涉足“超级油画”,完成数幅震撼心魄的全景历史图卷;其主持领衔设计、创作多项国家级重点大型公共文化艺术项目: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从而产生:《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唤起民众》等30余幅历史题材油画)、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半景画《重庆大轰炸》、全景画《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

2007年,开始创作新世纪不断关注社会底层、表现百姓人生的《后街》系列油画。

2013-2016年受邀参加“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时三年完成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巨幅油画《周易·占筮》,以视觉艺术诠释千年中华哲学思想,再度引起国内外画坛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高小华除了致力于历史题材与“超级油画”的实践,还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普及推广工作——完成教育部国家社科科研项目:《中国大型景观绘画制作及理论研究》课题;发表:《大画之梦》、《为艺术使命背上十字架》、《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劳动型的艺术家》、《谁来爬架绘画?》、《关于“超级绘画”访谈录》及媒体报道:《做中国的米开朗基罗》等。

2013年,西南民族大学以“超级油画”工作室为基础成立:“高小华美术馆”。


艺术评论

高小华是20世纪后期中国油画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青年画家,他是“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目前的大型创作,很有可能引发“四川画派”的第二次创作高湖。很有意味的是,当西方“架上绘画消亡论”在全球甚嚣尘上的时侯,在中国不但架上艺术仍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而且以米开朗基罗为杰出代表的“爬架绘画”又出现了新的强劲势头。这可能正是中国美术“文艺复兴”的前兆。

——《美术》杂志2003年总第425期 编者按

1979年,“文革”之后的首届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高小华的《为什么》《我爱油田》给观众带来震惊。被称之为“伤痕美术”的现象彻底凸现出来。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

新时期美术中对善的高扬主要在对普遍的人性赞颂上,这种赞颂又主要集中在对小人物的单纯的人性的赞美和他们淳朴生活的反映上。这就是乡土自然主义绘画。这种画风与西方现代“生活流”文学有类似之处——淡化传统的情节性,自然地平铺直叙,按时间先后将其连缀起来,其实质是淡化中心、主线、典型等作家主观的解释,而让欣赏者自然颉取和联想。高小华的《赶火车》就像是一个连续情节中的一个镜头。早期“伤痕绘画”中的戏剧性冲突和事件、情感、心理的逻辑联系也大大淡化了。乡土自然主义绘画的代表作者几乎都画过伤痕绘画。从伤痕转入乡土,显示出画家对人关注的视角的转移。 [9] 

——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史》第一章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