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灰烬”体验生命 冉启泉个展亮相成都红美术馆

来源: 时间:2018-10-23 19:32:48

1.jpg

红美术馆冉启泉个展“灰烬”外部海报

2018年10月20日下午4点,冉启泉个展“灰烬”在成都·红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继艺术家上个月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同名个展之后的又一场个人展览。展示了艺术家冉启泉近十年的艺术创作,包括早期以颜色命名的作品以及近几年的《在场》 、《沉默的大多数》、《未曾呈现的声音》等系列作品,系统的呈现出艺术家的艺术脉络和工作状态,亦可看到艺术家从架上绘画到综合材料媒介运用的创作线索。

2.jpg

3.jpg

4.jpg

展览现场

  纸张可以有强烈的分量感,有深入的文化支撑。烧了的纸是很脆弱的,能够把它保存下来,要有自己的技术方法。艺术是一种魔力,艺术家则是魔力的呼唤者。在冉启泉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绘画形式的手工性,同样又保留了纸张在变形过程中的偶然性形象。艺术家通过将纸张裁切、碳化、再塑、着色等方式,改变纸张原来物质形态,纸张变形后多重形态,如同使用厚颜料留下的厚重肌理感。

6.jpg

7.jpg

观众驻足在艺术家作品前

  沿着展厅看作品时,会发现艺术家早期的创作更多的是对于纸张挤压、抽离、设计编排等状态下作品所产生的形式感的追求。不同颜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艺术家也有所尝试。“我对‘纸’这种材料有着很强烈的感受,这可能源于老家有跟纸有关的传统手工艺,此外小的时候有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书写材料的事件。”

9.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观众驻足在艺术家作品前

  2014年的作品中,有了更为立体的效果,也看到了艺术家将不同材质的纸组合在一起,做成一定效果后,对它们进行碳化,并在此过程中对作品不断地进行调整。

  “激发我将纸碳化用作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年前我夫人的离世。她是一位很优秀的人,平时也很爱看书。每每思念她时,我会焚烧大量的纸,发现纸在燃烧的过程中特别的美,于是产生了想要在艺术创作中抓住这种瞬间的冲动。”冉启泉表示,烧纸的时候,感受到有一种能量,并试图把这种能量转换到作品中来。但碳化的纸张很难保留下来,这一技术问题花了很长的时间得以突破,并最终把碳化的灰烬固定、保留下来。“我做事从来都是想到什么就去做的,纸张变为灰烬的过程着实令我很感兴趣,但这种瞬间即逝又无法保存的美好要如何进行表达,对此我做了大量的尝试,技术问题必须去解决。”作品中“花”和“书”的元素,也正是艺术家想要去定格的“美好”与“永恒”。

15.jpg

冉启泉 《在场》 纸质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8

16.jpg

冉启泉 《沉默的大多数》 纸质 综合材料 2018

17.jpg

冉启泉 《未曾呈现的声音》 综合材料 2018 130x90cm 2018

考虑到红美术馆的展厅非常大,艺术家在布展时也有所考虑,将中间的位置放上了装置作品。如果说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初衷和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把自己内心的情绪最大化的爆发和表达了出来,让情感得以宣泄。那么《在场》 、《沉默的大多数》、《未曾呈现的声音》这些最新的创作,更多的体现出个人情感之外对于社会现实的自我思考与责任感。“我认为,在现代文明的社会状态里,保持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是有必要的。可能在当下,并非如此,有些东西需要反思,这也是我想表达的核心。”冉启泉如是谈到。

18.jpg

19.jpg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由成都红美术馆主办,515艺术创窟、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王林担任学术主持,崔付利担任策展人,邓旭担任执行策展人。开幕式由本次展览策展人崔付利主持,学术主持王林,执行策展人邓旭,主办方红美术馆及展览主角冉启泉相继致辞。

20.jpg


本次展览策展人崔付利致辞

  在崔付利看来,相较上海的个展,本次可以看到艺术家更全面的艺术现场。“冉启泉的创作在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上是高度统一的,与其说这次展览是对他作品的一次展示,倒不如说是他个人意识物性转化的方法梳理。冉启泉通过作品的媒介、方法和现场,赋予它一种开放的形式,同时以一种个人的‘语言’与观众进行对话。”

21.jpg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王林致辞

  王林致辞时谈到,自己对艺术家个案的研究深感兴趣,艺术在今天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境遇,文化、美学现象的思考和反省。从冉启泉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辛勤的劳动和所取得的成果。王林表示,了解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和背后的意义可以通过阅读材料,自己与冉启泉有过一段很长的对话,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展厅入口处墙壁上的“艺术之在与不在”文字,是艺术家上海个展时几位批评家在研讨会时进行交流后所梳理出的文稿,也可作为理解和阐释艺术家创作的辅助工具。此外,上海展览时的策展人杜曦云和成都展览的策展人崔付利所写的前言,对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深入的研究。“冉启泉作品从纸到书,从书到人,改变了人们对纸质材料的惯性认识,让人用当代艺术的文化意识重新认识纸媒的意义。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就是把媒材和资讯、社会和历史、知识和人文的相互关系,做了具体、有效的个人连接,以个性化的创新性改变艺术作为消费对象的普遍形状。说到底,观念艺术的感觉性和架上艺术的观念化,都是当代艺术可以选择的创作方向,而冉启泉作品正是从新表现主义和新写意主义两个维度,对于文化表达与文化反省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2.jpg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王林致辞

  王林致辞时谈到,自己对艺术家个案的研究深感兴趣,艺术在今天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境遇,文化、美学现象的思考和反省。从冉启泉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辛勤的劳动和所取得的成果。王林表示,了解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和背后的意义可以通过阅读材料,自己与冉启泉有过一段很长的对话,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展厅入口处墙壁上的“艺术之在与不在”文字,是艺术家上海个展时几位批评家在研讨会时进行交流后所梳理出的文稿,也可作为理解和阐释艺术家创作的辅助工具。此外,上海展览时的策展人杜曦云和成都展览的策展人崔付利所写的前言,对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深入的研究。“冉启泉作品从纸到书,从书到人,改变了人们对纸质材料的惯性认识,让人用当代艺术的文化意识重新认识纸媒的意义。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就是把媒材和资讯、社会和历史、知识和人文的相互关系,做了具体、有效的个人连接,以个性化的创新性改变艺术作为消费对象的普遍形状。说到底,观念艺术的感觉性和架上艺术的观念化,都是当代艺术可以选择的创作方向,而冉启泉作品正是从新表现主义和新写意主义两个维度,对于文化表达与文化反省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3.jpg

艺术家冉启泉致辞时表达了对策展团队及到场嘉宾的感谢

24.jpg

微信图片_20181023192602.jpg



现场嘉宾合影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著名策展人、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林,著名雕塑家,四川省雕塑学会主席邓乐,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达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承川,达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尔雅传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张全普,英盟当代艺术馆馆长唐红萍,著名艺术收藏家张达星,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维维,成都红美术馆品牌部邓晓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艺术史博士,策展人周枫然,四川美术学院北京国际校友会会长高侠,青年策展人、批评家崔付利,青年批评家、四川文理学院美术馆馆长、新加坡文化交流中心首席執行官、新加坡中央美術館總館長傅文林先生也到現場參觀了展覽、515艺术创窟驻会学术主持邓旭以及成都本地和从外地专程赶到现场的艺术家的同学、好友们。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4日。




(编辑:Meiko)

声明:本文为华人艺术网文章,未经协议授权,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