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遥古城墙
平遥古城墙见证了2800年的起起伏伏,分分合合。
双林寺
与城墙一样屹立不倒的,还有古刹双林寺内的两千多尊彩塑,和镇国寺内11尊保存至今的五代彩塑,以及散落的5万多处砖雕、木雕、石雕等珍贵的民间雕刻艺术。
双林寺内青年艺术家作品
双林寺内青年艺术家作品
双林寺内青年艺术家作品
雕塑,是城市的眼睛,是凝固的历史,是文化的结晶。平遥古城与雕塑从千年前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平遥古城与雕塑的根脉延续至今,成就了“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
平遥城楼
策展人彭锋在现场导览
本届主题为“之间”,策展人彭锋谈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一种兼顾二者的中间状态。“我们期待能够在届时将身处在不同国家的雕塑家融聚在古城中心,把一切的‘过去’与‘未来’之间,在‘这里’与‘那里’之间,演绎着各式各样关系之间的联系汇集在一起。让艺术与我们,与古城,与世界之间产生一种具有历史性的对话。”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
《七重塔》吴达新 不锈钢齿轮,电机 2018-2019年 摄影:吴达新
吴达新的《七重塔》创作灵感来源于他的家乡泉州的两座古代石塔的塔顶部分。“七重”的塔状结构来自佛教经典,象征着生命之树,对泉州人而言,这两座古塔既是宗教建筑,也是为港口水手指引航程的灯塔。 艺术家用工业化时代的500多个齿轮组成了塔的形状,在缓慢转动中齿轮之间互相咬合,象征着生命的轮回。
《幻化之屋》向阳 中式老家具,丝线,木 2018年
《幻化之屋》内部
《幻化之屋》局部
这个小屋由中式雕花窗棂、门板、朱漆剔彩大橱、柜组成。向阳将其正面原貌与内部结构保留,卸除旁侧底板,加固组合。从各个窗棂中,延伸出无数彩色丝线,从平面图案延伸到三维空间里形成彩色线柱,两端平面图像为建筑局部设计图稿。于是家具原本的功用性消失,产生异化。中国古董家具在西方家庭里也常常异化为雕塑陈列于非居室空间。这件作品正是艺术家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反思。
《喷泉》栗子 玻璃钢 2017年
栗子的作品中间的雕塑来自巴洛克时期贝尼尼雕塑的变体,再融入米开朗基罗风格。四周有水流冲刷着雕塑。喷泉在欧洲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古老的雕塑见证着千百年的风霜雨雪。岁月不再,但喷泉还在,提醒着人们过去的记忆与历史。
《【天象】·碑林陆系 - a》 谷文达 儒石 2014-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