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央美术馆
华人艺术网

张晓刚美国个展即将于9月6日在纽约开幕

QQ截图20180905113155.jpg


“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借助罗兰·巴特富有洞察力的箴言,阿甘本为他心目中“真正的同时代人”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肖像:他们往往缺乏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更准确地说,是缺乏如此的意愿,但相较于那些与时代完全契合的人,这种断裂与时代错位却令他们得以更深刻地感知并把握他们所处的时代。


在张晓刚的画作中同样暗含着这种错位感。虽然艺术家在世俗层面上的巨大成功曾一度将他卷入了某个看似不可阻挡的潮流之中,但他很快就调整了脚步,更加坚定地回归到个人内心最诚实的叙述之中,与时势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我不相信当下,也不相信未来”,在2016年的采访中,艺术家对自己的美学选择给出了决断的描述。这距离他“大家庭”风格的确立过去了二十年,在创作上则先后开启了《失忆与记忆》、《绿墙》等多个系列及媒材的探索,同时他也从未回避过对于昔日世界的迷恋。通过反复描绘记忆深处的意象,他选择了一种“刻舟求剑”般的姿态,将每一段落入时间之河的生命片段标记在画布上,希冀依循这些图像记号寻回往日的诗歌。而也正如这个古老寓言的结局一样,艺术家与时间的关系将注定是错位的。最终,他既无法像那些时刻顺应时代的人一样地投身于当下,也因时间流逝的本质而永远无法与旧日重逢,这都令他的坚持有了某种孤注一掷的悲情意味。



在张晓刚的新作中,绘画作为时间遗物的意味通过材料及形式的探索更加明确地得到呈现:艺术家以多层纸张为画作增加特定的厚度,并手工制作出独特的边缘肌理,令每幅画作都仿佛是从古代壁画中剥离下来的局部残片。这批完成于2018年的纸本油画及综合材料拼贴作品即将于9月6日在佩斯画廊位于纽约曼哈顿切尔西区的空间中开幕,并将持续展出至10月20日。


张晓刚笔下那些熟悉的意象在此次的新作中依然清晰可辨——拥有共同文化背景及经历的人们很容易识别出这些视觉标记的情感模型,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怂恿了观者那些可能的武断结论。对艺术家的误读始终伴随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因为他抽象出了中国人的符号化面孔,不少人将他归类为观念型艺术家;又因其画面的戏剧张力,很多人又将他视为叙事型画家。但观者只需稍加耐心,便很容易意识到艺术家对于说教——无论是知识型的观念还是富有寓意的故事均带有类似的功能——毫无兴趣。正如张晓刚本人所言,他的艺术首先是体验式的——像是酝酿着故事发生的场所,或是散场后的残局,艺术家在作品内部构建藉由情感和想象催生出的时空。

即将展出的新作《跳跃1号》或许可以被视为我们得以偶然进入这一时空的一把钥匙。画中跳跃的女孩形象有着具体的出处:在友人的某次拜访中,艺术家随手拍下了友人孩子欢快蹦跳的照片,并将其纳入画中。但在对此段背景毫不知情的观者看来,这一尚且新鲜的形象却好似来自与梦境交织的记忆深处——犹如双重曝光,当下与昔日时光发生了重叠。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这种融合与重叠正在张晓刚的创作线索中显现出愈发重要的意义。对他而言,那个朝向过去的心灵王国并非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对现实与当下的不断体验而保持着动态的更新。在持续三十余年的构建中,张晓刚的艺术世界不仅未因为记忆的褪色而逐渐坍塌,反而在过去与当下的共同滋养中历久弥新。


在这个层面上,张晓刚或许从未画过同一盏灯光、同一张面孔,即使那只老式的手电筒在他的画中一次次地照亮了书页。“刻舟求剑”的画家在船帮上刻下的标记并非希图与旧日重逢,而是专注地在那个广阔丰沃的心灵世界中刻下自己的精神坐标。


展览作品
Copyright © 2018-2022 新加坡中央美术馆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归新加坡中央美术馆所有